当前位置:网上营销新观察营销人博客首页— 我的博客
中国服装行业研究——出路在商业模式创新(二)
沈志勇 发表于 2009-9-7 10:52:14

中国服装行业研究——出路在商业模式创新(二)

上海超限战营销策划机构总经理    沈志勇

二、李宁运动服

李宁,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;李宁牌运动服,一个中国人家喻户晓的运动服品牌;2008年,体操王子在奥运会上“飞天逐火”,更是将李宁和李宁牌运动服推向了辉煌的最顶端。一个从106块金牌到110亿身价的经营神话,开始引起更多中国人的关注。

李宁运动服是怎么成功的呢?它在发展过程中,又是抓住了怎样的机会,经历了怎样的转型,才取得今日的辉煌呢?

(一)、90年代前期,在没有对手的市场上狂奔

营销大师杰克.特劳特在《22条商规》中说:“最好的竞争就是没有竞争。没有敌人就意味着机会,机会就意味着财富!”

  身处没有对手的市场,是幸福的。李宁运动服,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,所面对的市场环境,其竞争压力是非常小的,正是因为这种缺乏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机会,以及凭借李宁个人在中国的知名度,使得李宁牌运动服在90年代初的几年顺风顺水,迅速做大。

 中国的体育用品产业,运动服在80年代流行的是天津梅花牌运动服,当时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穿的就是梅花运动服;运动鞋呢,70年代和80年代,流行的都是回力运动鞋。

 但是,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民营体育用品产业的起始点,则是80年代后期。1986年,篮球运动员出身的黎伟权先生创立了“康威”品牌,康威是中国第一家真正市场意义上的民营运动服装品牌。

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生活水平的提高,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亚运会的成功等诸多因素,使中国人的运动意识被开发了出来。80年代,运动服装在一部分人中开始流行,街上的一些孩子也开始爱上穿运动服。

 

康威创立的头几年,中国体育用品市场上基本是独此一家,别无分店,中国体育用品市场一直是一个需大于供的市场,整个市场上基本没有竞争存在。康威品牌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那几年,做得风生水起、独霸天下。

这种局面的改变,直到1990年李宁牌运动服的诞生。

1988年,汉城奥运会上,李宁屡屡失手,惨败而归。随后,李宁加入了健力宝集团。1990年,李宁有限公司在广东三水起步,这家由三方共同投资的健力宝运动服装公司挂牌成立,主要从事李宁牌运动服装的生产经营,李宁出任总经理。

李宁运动服诞生的第一炮,就是赞助1990年北京亚运会。

1990年,李宁低价取得亚运会火炬接力传递活动主办权。19908,在青藏高原,李宁作为运动员代表,身穿雪白的李宁牌运动服,参加了圣火传递活动。这次成功的策划让李宁健力宝两个品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。

据报道,约2亿人直接参与亚运圣火的传递过程,25亿中外观众从媒体获知健力宝李宁李宁借势亚运会,一夜之间走红中国、横空出世,其风头也迅速盖过康威。亚运会闭幕不久,刚刚成立的李宁就收到了1 500万元的订单。

尝到体育赞助一炮走红的甜头后,李宁运动服即连续多年展开了体育赞助活动,不遗余力赞助各种赛事。

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,“李宁成为中国体育代表团专用领奖装备的提供商,从而结束了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穿着国外体育品牌服装的历史,这是李宁首次走向世界。

1996年、2000年、2004年的每一届奥运会,李宁都是中国奥运代表团赞助商。2001年之后,李宁公司曾经赞助过中国体操、乒乓球、射击、跳水、羽毛球等12支单项运动队。

我们知道,体育用品产业中的资源包括终端顾客资源、渠道资源、体育资源,也包括供应链资源、人力资源、资本资源以及最终的行业利润等。而李宁自其诞生的那一刻起,依靠李宁个人的知名度积累,迅速占领了顾客资源和体育资源,以后,又在渠道资源和人力资源、资本资源等方面,占据先机。

首先,李宁在整个90年代,依靠其个人的魅力,硬是靠着赞助体育赛事将李宁牌带入了消费者内心深处。

其次,20世纪90年代,中国人在开放的年代发奋图强,不仅想从世界进步的喧嚣中寻求激励,而且希望从民族的情感中获得源泉。伴随这种社会的潮流,国内刮起了"民族品牌""爱国主义"思潮的旋风。

90年代的消费者心目中,李宁决不仅仅是一个商标名称,他是承载了一代人强国之梦的体操王子,他是奥运英雄,代表着爱国和民族精神,曾被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25位运动员之一,和乔丹、贝利并列。

当时,李宁牌的成功,核心原因在于李宁打出了一张 “民族牌”。消费者觉得,穿“李宁牌”就代表着爱国和民族精神。

90年代的头几年,由于那时期宽广的市场机会,决定了李宁对康威实际造成不了太大的威胁,这两个品牌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游弋,远远还没有到正面竞争的时候。直到后来,康威的经营风格过于保守,而在康威保守的同时,李宁却大刀阔斧地前进,除了在体育赞助方面不遗余力地提升品牌知名度外,李宁还在渠道扩张方面,赶在了康威的前面,并逐渐拉开了与康威的距离。

在渠道方面,李宁公司进行了大力扩张和投入。1993年,李宁公司率先在全国建立特许专卖营销体系,同时,李宁公司打造了当时中国最大的体育用品分销网络。1995年,在天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上,约500家企业参展,李宁占据了其中25%的展馆面积,并获得4.5亿元订单,占博览会总成交额的一半。

正是因为在品牌和渠道方面的投入,加上当时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品类机会的巨大,李宁抓住了品类爆发的时机,迅速取得了成功。1993年到1996年,李宁公司创造了第一次辉煌,公司营业额每年以100%的比例增长。1995年,李宁公司成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领跑者。1996年更创下了6.7亿的历史纪录。

(二)、战略调整之后的辉煌

 1997年以后,由于亚洲金融危机、多元化泥潭、组织机构臃肿的大企业病等诸多原因,李宁公司进入调整期。这些摆在眼前的事实也证明,李宁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,但仍是一家停留于机会导向的企业,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战略的缺位。 

此后一直到2001年,李宁公司的销售收入始终徘徊在7亿左右,市场地位逐年下降。

在这个过程中,中国运动鞋服行业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

首先,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大,市场竞争从最初的整体竞争,演变成运动服饰、运动鞋、运动器材、户外运动装备等多元化的竞争;随后,又有了进一步的产品细分,如运动服细分为专业运动服、运动休闲服装,甚至进一步分割为背心、卫衣、单裤等;运动鞋则分为篮球鞋、足球鞋、跑鞋……这其中,一些品牌通过细分取得了成功,比如,安踏在运动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;匹克在篮球鞋方面、特步在运动休闲方面、KAPPA在时尚运动方面,都取得了细分品类的成功。

其次,以安踏为首的晋江体育用品军团迅速崛起,占据半壁江山。1999年,名不见经传的福建晋江品牌安踏大胆突破,80万元的身价聘请乒乓球世界冠军孔令辉担任安踏的品牌代言人,并以一句我选择,我喜欢的广告语而名声大躁;随后, 361度、鸿星尔克、特步等二线品牌纷纷效仿,拿出巨资在中央电视台五套大打广告,中央五套甚至被戏称为福建晋江频道,福建晋江依靠这种产业集群经济,形成区域性规模优势和持久竞争力,并快速集体崛起。

第三,随着运动鞋服行业的多元化与产品品类的细分,体育用品行业的渠道模式也发生了改变。由最初的批发网络、商场专柜发展到连锁专卖店为主;1998年底,安踏就已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建立了2000多个专营点。

第四,进入90年代后期,新兴的中产阶级追求一种西化的生活方式,社会消费开始升级,体育运动的精神、自由和个性的品牌内涵,开始对消费者产生真正的吸引力,李宁以前的那种“民族牌”对消费的号召力逐渐削弱,当此时,李宁品牌的重新塑造开始提上议事日程。

 在这样的内忧外患的情况下,李宁公司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了改革和调整,并一举取得了成功,创造了李宁公司第二次的辉煌。

2001年,李宁公司营业额为7.3亿元人民币,纯利为4960万元人民币;2002年李宁销售额突破9亿5千万;2003年突破12亿;2004年更是突破了18亿;并且在那一年成为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体育用品公司;2008年,随着李宁在奥运会上的飞天逐火,当年营业额达到了66.9亿元人民币,纯利升至7.21亿元,李宁公司进入了有史以来最为辉煌的时刻。

l         阅读全文 | 回复(0) | 编辑

发表评论:

    昵称:
    密码:
    标题: